民國101年8月蘇拉颱風,造成花蓮縣秀林鄉和中部落產生土石流(花縣DF166)災害。 參考既有評估報告與現地實際勘查發現,和中部落主要之致災原因為九區大理岩與開南崗片麻岩,因解壓節理產生之巨大塊石與崩塌崖錐堆積物受水流搬運至下游地形開闊處產生堆積與溢流所致。 若依土石流發生段、輸送段及淤積段等三部分進行分析,可將其所處之地質與地形特性加以說明: ㄧ、土石流發生段因陡坡崩塌伴隨蝕溝發育產生土砂料源 依據數值地形資料分析顯示,和中部落鄰近集水區坡度屬六級坡以上,陡坡地形以蝕溝下蝕為主要營力作用。就集水區土砂來源進行探討,本區土石流發生段以堅硬塊狀之片麻岩及石灰岩為主,岩性易產生解壓節理,形成巨型落石自由落下,加上河道淺且陡,蝕溝作用向上發育,向兩側導致崩塌擴大,提供大量且巨大之土砂材料。現存河道內常發現許多的大粒徑塊石,受洪水搬運而堆積於河床中下游河段。 二、土石流輸送段大粒徑土砂,將河道刷深、刷寬 大粒徑土砂搬運至土石流輸送段後因塊石運移具有大量動能,易造成河道內構造物損毀,如河道內防砂壩、護岸、翼牆等工程構造物很容易因此類塊石撞擊而損毀,同時塊石運移時也可能導致河岸嚴重的掏刷與下切,提供更多之土砂來源。而集水區區內之至土石流輸送段主要為崖錐堆積與古土石流沖積地形,因此河道兩側皆為鬆散之堆積物,易受上游大粒徑土砂搬運而掏刷與搬運至下游。 三、土石流淤積段地形突闊、河道斷面不足而產生溢流 本區之土石流淤積段地形開闊且具古沖積扇地形,同時既有河道斷面不足,因此大量土石料源便於此處開始堆積與漫流,這也是導致和中部落受災的主要因素。 |
聚禾觀點 >